这两天,浙江大学附属中学有个班主任“火出圈了”,他是中科院博士毕业的谢世筠老师,用手机拍下自己的一天,被家长、学生热情转发,点击量高达40万。
看了视频,大批网友直呼“爷青回”,有人看到食堂名菜“敲扁土豆”,有人难忘教室的桌椅板凳,还有人想跟着谢老师再跑一次山,也有网友说深度认识了浙大附中……虽然大家关注的重点各不相同,但满满都是青春记忆。
“今天我不跑操,得和同学请个假”
早上6:30进校,他给同学们上课、改作业,打电话给家长沟通;中午和同学们一起吃饭;下午和大家一起跑山、打篮球;晚上答疑后,21:40再去宿舍查房。这一天里,师生相处的各种细节,真实、有趣,很打动人。
前两天,小狮妹来到学校,见到谢老师。聊上几句就知道,他是学生很喜欢的那种老师,笑容亲切,人又健谈,采访中不时冒出几句“事出反常必有妖”等网络用语。
谢老师是杭州人,5年前博士毕业,响应“高学历人才回归基础教育”的号召,要回杭州当老师。当时他的选择范围很大,但毫不犹豫选了浙大附中,“我从始至终第一个念头都是回母校”。就这样,他成为一名生物老师,在自己读过书的校园里,教学弟学妹。 谢老师在上课 这么做也是追随学姐王婷的步伐,王婷现在浙大附中教语文,教龄十几年,大学毕业后重回母校反哺母校,已经带出多届优秀毕业生。 王老师在上课
两年前,谢老师带完一届学生后,主动申请当班主任,理由是“不当班主任,教师生涯不完整哈。”
当上班主任后,谢老师的时间表安排得更满了,从早到晚,就连大课间跑操,他都和同学们在一起。“有时我要出门参加个教研活动,得先和同学们请个假。”谢老师道出原委。
谢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跑山
去年班里跑操获得全校一等奖,他当即要求“以后都得跑成这样”,谁料同学们却说“那是因为和你一起跑的”。谢老师自称被“苦涩捆绑”,开始了每天的陪跑之旅。
“偶尔有校外活动要参加,要么之前和同学们请假,要么之后说明,总得给出些解释,因为大家在等我。”谢老师说完这一段儿,又呵呵笑起来,一点看不出“苦涩”。
他是生物老师,教室自然带着“生物那味儿”。
南边靠窗摆着个鱼缸,对,你没看错,就是个鱼缸。不过里面没养鱼,养的是虾。密密麻麻的青灰色鳌虾,让人很难想象,这里最初只有4只。不断繁衍,不断长大,有段时间,虾多到缸里放不下。“期末时,表现不错的十几名同学,一人领了一对虾,回家接着养。”
疫情过后,谢老师又拾掇出块地儿,摆上大小几十个盆盆罐罐。他把比芝麻粒都小的草莓种子种下去,嘿,过段时间,就育出了翠绿的小苗,之后全由学生来照顾、养护。除了草莓,还有番茄、罗勒、迷迭香等十几种植物。
大家经常趴在旁边看,殊不知,自己进校时还显稚嫩的脸庞,也同这小苗一样,慢慢成长,变得硬朗起来。
草莓红了后,谢老师送给校长申屠永庆一颗。
“这颗草莓我刚吃完,就被他拉到长廊,要找我讨东西。”申屠校长说,谢老师想把长廊两边挂上种植架,搞点新品种,他说到了夏天,保管一片郁郁葱葱。
北大“茜姐”练了个绝招 理科男“老项”有独特优势
毕业于清华、浙大的几位理科博士李忠洲、叶凌霄等,北大毕业的“茜姐”,带物理竞赛的“老项”,教龄8年获得一堆奖项的夏玉洁老师,写出大本《班级日志》的李姗姗老师……
这么一批年轻骨干教师,正陪着一届届的浙附学子,飞速成长。
赵老师在上课
“茜姐“名叫赵茜,教历史,带的第一届学生,现在读高三。“我希望他们都成长为自信、独立,成熟的人,所以开展的主题班会、讲解的社会热点等,都以此为目标。”
教龄两年多,“茜姐”练了个绝招:看到学生背影,就知道他们心情好不好。
前几天,小陈同学耷拉着脑袋,情绪不高。到了中午,他把帽子一拉往桌上一趴,“茜姐”知道他要午休了。半小时后,“茜姐”把他帽子拉起,小陈再戴上,她再拉下。2个回合下来,小陈醒了,看到老师逗他,心情也舒缓了。
“茜姐”做事风风火火,有时又特别温柔。和学生相差10岁的她,常像姐姐一样,倾听大家的心事。
班里有个小姑娘内向、敏感,有次和同学闹矛盾后,写了封长达两千字的信,放在她桌上。“茜姐”花了很多心思回这封信,把自己的经历也写进去,最后告诉她“有任何困难,随时来找我。”小姑娘收到回信很感动,状态渐渐好起来。
物理老师项宇轩,人送爱称“老项”,是高一(5)班班主任。
“老项”是一枚典型的理工男,管理班级也用上理科思维。三位班长分管体育、文艺、学习等方面,每人手下都有一支团队。“我在不在教室,班里基本都一样。”“老项”不无骄傲地说。
项老师和同学们在一起
除了日常教学,“老项”还是各类科技比赛的带队老师,教龄不长,但“老项”说自己也有独特优势:“有时做一个课题,我会‘加码’,让大家进行一系列研究调查,就像写一篇论文。这么训练他们,是提前给大家埋下研究思维的种子。”种子种下后,收获紧随其后。在创造大赛、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多个赛事中,“老项”指导的不少学生收获了全国、全省奖项。
有8年教龄的宝藏老师夏玉洁,为学生做了超赞的职业启蒙。
偶然一次当老师的经历,让夏老师下定决心投身教育行业。她当上班主任后,发现同学们也遇到她曾经的问题——未来做什么?
夏老师在上课
课余时间,她就成了“领队”,带着有志于学医的学生参观医院,零距离观察医生坐诊,体验到医务工作者的艰辛;带想从事传媒行业的学生参观杭州文广集团;有些同学想当老师,她就自己当例子……等到高三毕业,同学们的职业选择让她非常惊喜。
“班里有两名同学选了医学专业,有五名同学读了师范,将来会成为我的同行。”夏老师说得非常自豪。
提升近20分 两名男生强势逆袭
这批年轻教师们,各个性格鲜明,短短两三年就拥有大批“粉丝”。不过在他们眼里,也有一群深耕教育多年的“宝藏”老师,比如教龄20年的陈迎春老师。
陈老师是政治教研组长,她带的班里,选考政治满分的学生多达十几个,有几名学生更是强势 “逆袭”。
陈老师在上课
“政治不是非要学生死记硬背,我比较重视思维的训练,根据热点事件设计主题进行教学,这样就能调动大家的兴趣。有了学科兴趣后,再选考这门课,学起来就会事半功倍。”陈老师分享了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主角是名男生,在选考政治的240人中排到200名后。因为同一个问题总会错几遍,陈老师和他约定:“以后每节课,我都提你一个问题。”男生很惊讶,有些难以置信。这之后,每节课陈老师说到做到,就连疫情期间上网课也不落下,陈老师通过QQ找他提问。去年高考结束,小伙子政治考了94分,打电话来报喜。陈老师很开心,说:“坚持一件事,就会有回报。这是对我,也是对他。” 第二名男生理解力不错,但作业拖拉。他想当一名口腔科医生,但分数不够。他很着急,向陈老师求助,陈老师线上线下为他解疑答惑。高考结束,他政治考了97分。“因为政治逆袭,他成功学了口腔专业,实现了梦想。”陈老师说。 对于美好教育的理解,申屠校长这样说:“美好教育是面向每一位师生的教育,要让每一位学生学得好发展好,让每一位老师工作美生活美!” 所以,不同性格的老师、学生都在学校里发展良好。 申屠校长的办公室对学生永远开放,隔三差五就会收到学生的信,“求”他的事是五花八门。 “有几名学生想成立羽毛球社团,打比赛;也有男生不喜欢同桌太吵,想请我劝劝班主任,能不能给他换个同桌;还有学生建议运动场所装灯、放球……孩子们的信我都会认真看,去了解,有时找他们当面聊聊,有时通过老师转达,总之,每封信都有答复。”申屠校长说,自己做教育几十年,和每个孩子、老师接触,不会因为有了多年经验而习以为常,反而经常觉得有意思或有思考。 采写/制作:张娜 监制:邹滢君 岳海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