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答复“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提案”,今天为什么在网上引起激烈讨论?

今天,一条名为#教育部答复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提案#的话题冲上了热搜。截至发稿,该话题的阅读量已经超过了4亿。



小狮妹点进去一看,这个《关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由一位全国政协委员在去年5月的两会期间提出。他曾在采访中提到:


现在男孩子女性化,没有阳刚之气,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比如孩子出生之后就是和妈妈在一起,为了减轻家庭矛盾,孩子都是由外婆姥姥带大。走进幼儿园后都是女老师,上小学也是女老师为主,连体育老师都是女的。除了家庭之外,应该从幼儿园、小学的老师开始,增加教育投资,增加体育锻炼,增加男性老师。


昨天,教育部门户网站挂出一份“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4404号(教育类410号)提案答复的函”,对这份提案涉及教育部业务的部分进行回复。



《答复》提到将从加强体育教师配备加强学校体育制度顶层设计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相关问题研究等方面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答复》还从现有的安排和实施情况出发,提出了教育部下一步的工作安排,全文如下:


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4404号(教育类410号)提案答复的函

教师提案〔2020〕475号



  您提出的《关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收悉,现将涉及教育部业务部分答复如下:


  一、加强体育教师配备


教育部高度重视加强体育师资配备。指导各地在巩固存量、加大增量、提升质量等方面下功夫,统筹整合资源,多措并举配齐配好体育教师队伍。出台《体育美育兼职教师管理办法》,鼓励退役运动员、有体育特长的志愿人员兼任体育教师,全面提升兼职教师能力和素质。近5年来,通过免费师范生、贫困地区定向招生计划、“特岗教师计划”等渠道每年新增体育教师约2万人,通过“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培训了1万多名国家级骨干教师和10万多名中西部特别是农村、偏远地区骨干教师。实施“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完善高校支持中小学体育美育协同发展机制,指导20所入选“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的高校,为18个省(区、市)的38所农村中小学校在体育美育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提供精准帮扶和志愿服务。

  

下一步,将要求各省、校加大《体育美育兼职教师管理办法》落实力度,在“国培计划”“省培计划”中,加大力度提高体育教师素质能力,同时,适度改进体育教师教学方法、形式,更多注重学生“阳刚之气”培养,继续通过多种渠道新增体育教师


二、加强学校体育制度顶层设计


教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提升体育教育质量,不断将学校体育纳入各项工作体系。2014年《教育部关于印发<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等三个文件的通知》(教体艺〔2014〕3号)健全了学校体育的评价机制。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明确提出“深化教学改革,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2017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中小学校体育工作督导评估办法〉的通知》(国教督办〔2017〕4号)明确了政府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责任,将学校体育全面纳入学校的整体评价体系中。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要求严格执行学生体质健康合格标准,健全国家监测制度。除体育免修学生外,未达体质健康合格标准的,不得发放毕业证书。开齐开足体育课,将体育科目纳入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计分科目。科学安排体育课运动负荷,开展好学校特色体育项目,大力发展校园足球,让每位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


下一步,教育部将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强化体育评价。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将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作为教育教学考核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锤炼坚强意志,培养合作精神。中小学校客观记录学生日常体育参与情况和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定期向家长反馈。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办法,形成激励学生加强体育锻炼的有效机制。加强大学生体育评价,探索在高等教育所有阶段开设体育课程。


三、深入开展健康教育


教育部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着力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和素养,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有力支撑健康中国建设。一是修订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等课程标准。印发《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构建各学段相衔接的学校健康教育体系,明确学校健康教育内容、途径。中小学健康教育以“体育与健康”为主要课程载体,每学期安排6至7课时。二是丰富健康教育形式,指导中小学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升学生健康素养。在全国校园开展“师生健康中国健康”主题健康教育,举办健康教育宣传行、网上知识问答等活动,把健康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各环节。遴选组建首届全国中小学和高校健康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下一步,教育部将深入实施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协调发展,真正把保证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作为强国强教、利国利民的大事常抓不懈、一抓到底。


  四、加大相关问题的研究


  教育部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为抓手,大力支持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相关问题研究。“十三五”期间,在教育部人文社会研究项目中设立“‘网络红人’现象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城镇化视域下居住分割对青少年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家庭教化功能的彰显与青少年精神家园的建构研究”“新时代社会协同管理下的青少年健康促进理论体系研究”“基于培育青少年健康人格视阈下的休闲教育研究”“青少年认识信念发展模式与作用机制研究”“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发展及其同伴背景:追踪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监测体系研究”等一批研究项目。支持高校加强有关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多学科的交叉研究,聚焦现实需求,推动理论创新。


  下一步,教育部将加强已立项相关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后期管理,推动多学科交叉研究,力争产出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更好的服务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0年12月8日


这个话题下,很多网友都发表了自己对于这份提案和教育部回复的看法。


有的网友表示:支持教育部的回复,男生的确需要从小培养阳刚之气



有网友指出:把阳刚之气直接和体育锻炼划等号,有些片面





很多网友认为,男生缺乏阳刚之气,其实和很多因素都有关,家庭教育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还有网友认为:男生就一定要有阳刚之气吗?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花火



这个话题,确实戳到了很多家长和老师的心里,但背后的原因确实是多种多样的。


一位一年级男生家长说:“孩子太‘柔弱’,确实是我的一个痛点。这个年纪的男孩子奶声奶气,一遇到困难常常哭丧着脸。有一次,我们教孩子叠雨衣,孩子叠了几次都没成功,就哭了。但是我们家长没有妥协,希望能借此锻炼他的意志力。所以耐心带着他一遍一遍地尝试。最后孩子用了2个小时,叠了30多次雨衣才成功。



小狮妹联系上一位初中体育老师,想看看他对这个话题的看法,这位老师说:“虽然说增加体育锻炼,是可以锻炼男生的意志力,一定程度上增强体魄,但其实孩子的性格形成主要阶段是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其中家庭的因素很重要。男孩子缺乏阳刚之气,很关键的原因是女性在家里管理教育孩子比较多,父亲的教育缺位。我认为应该提高家庭教育中父亲的参与度,让父亲陪着孩子玩一些力量型的游戏,而不是一有磕磕碰碰就紧张地把孩子保护起来。


第二,孩子从上幼儿园开始,学校的女老师比例都比较高。还有女同学成熟比较早,各方面表现地更优秀,会逐渐显现弱’现象,男生会感到自己被压着,没有自信。


这位老师说:“近几年,由于考虑到安全性因素,体育课上力量型的运动做得确实比较少。很多男生个子蹿得很快,但是外表白白净净,身材像“豆芽菜”,就是缺乏力量感比如说在做一些单双杠运动的时候,很多男生就会恐惧空中的感觉,一害怕手就松掉了,就容易受伤。所以在现在的初中、高中阶段,已经有不少体育老师开始尝试,将男女生进行分班教学,进行专项训练。


“女强男弱”的现象,其实从幼儿园就开始出现了。


一位资深幼儿园老师说:“在幼儿园,不少男孩子比女生还胆小。有的男生看到一个虫子就吓得不行了,反倒是一个女孩子冲上去把小虫子抓走了。我们整个班级最脆弱的孩子,就是一个男孩子。


这位老师分析:“其实这个孩子的性格并不是内向,平时也比较开朗,但是遇到困难就容易退缩。阳刚之气有时候不一定体现在外表上,而是一种品格。我也和这个孩子的家长沟通过孩子在园里的情况,发现爸爸和妈妈的处理方式确实很不一样。比如爸爸就比较粗线条,几句话就可以沟通完。但是妈妈会问得十分仔细,考虑得也比较多。平时也是妈妈管得比较多,孩子或多或少会受到影响。”


根据这样的情况,不少老师也会在教育的过程中,有意培养男孩子的性格中“阳刚”的那一面。“比如一些重活,会鼓励男孩子去干,为班级做贡献,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当男女生发生矛盾时,也会引导男生大度一些,让一让女生。


关于这个话题,你应该也有不少话想说。


欢迎给小狮妹留言,


来谈谈你对于培养男生“阳刚之气”的看法


采写 张宇璐 

监制 邹滢君 岳海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