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学期,杭州育才中学在进行一场大胆的课程改革,把两周课表打乱编排,一周集中开展科学、数学等理科活动,一周集中进行语文、英语等文科活动。而且,一节课从45分钟变成100分钟,探索“大单元周”学习。
“来,这颗心,你拿好!”
昨天早上,杭州一群初三学生非常兴奋,因为科学课要做实验——解剖猪心,了解心脏构造。
这批新鲜的猪心,是学校食堂统一采购的,大而饱满,科学老师徐倩倩很满意。同学们就更期待了,在做实验前的准备时,大家就眼睛发亮,不少人还早早戴上手套,跃跃欲试。
确实,这么新鲜的动物内脏,生活中都见得比较少,更别提在课堂上了。
发心的现场,一名女生接过,用手掂了掂,说:“比我想象得要Q弹。”大家四人一组,先把猪心放在水龙头下,观察从心房中灌水进去,是不是从动脉中流出来。3秒钟,就有答案了。一股水流从动脉里涌出,小组同学发出了低低的欢呼声。“这个知识点再考,我肯定全对!”一名男生说完,大家都笑了。
接下来,要用手术刀把心脏横剖开,看看内部构造。有的小组是接力解剖,每人都上手一试。有的小组各有分工,有人负责灌水测试,有人解剖等,都由小组内部决定。
一名平头男生动作利落,三下五除二,剖开整颗心,自己也挺意外的,说“可能有做医生的潜质。” 另一组主刀的是名女生,拿着手术刀,边切边说:“昨晚刚喝了猪心汤,我妈说吃心补心,这个季节清清肺有好处。”
隔壁的实验室里,猪心换成了小金鱼,难度加大,因为鱼是活的。同学们两人一组,要用显微镜观察金鱼尾鳍里的血液流动。
一名男生小心翼翼,从烧杯里捞出条红色小金鱼,用一块湿纱布小心包裹鱼身,再把尾鳍展开。另一名男生手持滴管,持续为鱼身滴水,保持湿润。突然,金鱼尾巴一扫,身体弹起,跳到地上。一阵忙乱后,才安置好金鱼。
摆上显微镜,对好焦,男生就激动起来:“看到了,血液在流动,真神奇。”
总的说来,全年级10个班都要陆续完成这些实验,粗略算算,要有100多颗猪心、200多条小金鱼被搬进课堂,摆进实验室。
不管是解剖猪心,还是观察金鱼,每人都试一遍,时间够用吗?“足够!这节课有100分钟。”
“大单元周”活动持续两周,最特别的一点就是一节课的时长,从45分钟变为100分钟。
以前课上没时间做的实验,现在可以妥妥安排起来,做实验的机会成倍增加。就拿物理来说,这一周里要连做10个实验,内容涉及光学、电学、力学等。
老师们把这些有关联性的学习内容,设计在一周里,形成大单元的概念。比如初三年级这一周里,全部课时交给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学内容,总的算来,要做的实验多达到几十个。
把课时拉长,是想让同学们坐得住,锻炼连续思考能力。
学校负责人说:“45分钟一节课,我们上了这么多年,确实有优势。但有时实验做到一半,对于一篇课文的领悟感受到一半,结果下课铃响了,思考中断,十分可惜。所以,这次全校拿出两周时间,打乱课表,重新编排,拉长课时,培养孩子们连续高强度的思考能力。” 他说,大单元教学+长课=大单元周。长课能帮助学生和知识进行更长久、更深入的互动,发展学生深度思考能力。学校希望通过这种学习活动,探索混合式教学的新内容、新方法,培养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核心素养、批判性思维和高阶思维。说简单点,就是让同学们更喜欢上课,也锻炼更多能力。
不过,一节课上这么久,同学们能坚持住吗?
“做到兴头上,下课了大家都舍不得走。上周,锦绣中学解剖牛蛙,100分钟里,甚至都没人上厕所。说明孩子们很喜欢,很投入。”
确实,一名男生做完实验后十分开心,说:“亲手操作实在太刺激了!无论是组装实验仪器还是独立操作每一个实验步骤,都让我兴奋!”
除了文理学科内容,音乐、体育、美术等课,也都穿插到每一天。让大家在长时间的集中思考后,换种方式放松一下,劳逸结合。
前段时间,育才首创的昆曲戏曲操,正在全校推广,同学们昨天正在学。
大单元周开始后,浙江大学专门研究大概念教学的刘徽教授也来到学校,走进实验室,仔细了解后,她为育才点赞。
刘教授说:“我们现在的教育经常提学生素养,素养就是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这其中需要懂得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但现在有的学校教育,是和真实世界脱轨的。在育才的大单元周里,同学们从真实的生活情境出发,来解决各种问题,这样的素养导向很可贵。”
在紧张的初中生活,特别是初三,拿出两周时间“创新”,有必要吗?
活动开始后,家长们也有不少问题想问。快报记者收集了家长们最关心的几个问题,采访了育才中学的校长助理金小翔,做了细致解答。
1, 初中生学习任务重,时间紧,有必要进行这样的尝试吗?为什么? 答:这次活动中的学习内容,和课本知识是有机联系的,首先不会白学。 学生感觉任务重,很大原因是同学们不清楚学习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很多同学可能只是为了获得一个好的成绩,考上好的学校,对学习内容本身没有兴趣,当然压力大任务重。长时间坐在教室里做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基本上很难“坐得住”。 所以,当大单元周里,老师们重新整合学科内容后,设计成一个个真实情景中的具体任务,解决具体任务是同学的拿手好戏,当他们激烈讨论,专注于动手实践时,我们觉得我们的实践很有必要。 有了正确的学习动机,就会提高学习效率。所学的知识要能应用到生活情境里解决问题,才能说明真正懂了,如果我们的设计可以调动同学们的学习动机,使他们对学习内容本身感兴趣,自然事半功倍。 2, 这两周里,学的都是课本上的知识点?还是拓展内容? 答:这两周所学内容是以课本内容为主,拓展内容穿插其中。在大单元大概念的角度下,我们把不同年级里相关性较强的内容,整合到一起。比如科学中电学内容,初二学了一部分,初三也有,我们就把所有电学相关内容整合到一起,让同学们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拥有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就能更好解决生活的问题。 3, 国家必修课程都有课时要求,这么做后,课时还能保证吗? 答:我们没有改变总课时数,只是把两周的课时重新编排,比如把两周里的科学课、数学课安排到一起,在一周内集中上,把语文课、英语课等安排到一起集中上,课时总数是不改变的。 4,一节课从45分钟变为100分钟,对老师的要求也提升很多,老师如何应对? 答:这对老师确实有更高要求,所以为了准备充分,老师们提前一个月开始准备。整个教研组整体备课,在设计课程内容时,经过多轮讨论,确定这节课的核心内容,合理设计各个环节,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孩子更好地进行意义建构的学习。 对老师个人而言,这一堂课的内容老师需要重复上10遍。所以对于这块内容,比其他老师有更深刻的理解,知道易错点、难点在哪里,上课更有针对性,同时还能额外拓展。 5, 开展大主题周几天,有没有发现问题,并及时做出调整? 答:育才中学开展到现在,比较顺利。前段时间,其他校区先试点开展,在编排课表时,考虑不是很完善,音体美等课程没有加入,有同学反馈比较累。活动结束第一天,校长要求每位老师写小结,反思情况等。之后马上调整,第二天立即加进来音体美等课程,情况就改善了。 6,活动持续两周,收效怎么样?如何进行阶段性评价? 答:评价角度是多元的,考试是其中一个角度,但我们不该只以考试为导向。我们会更多评价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否有所改变;用量表来考察大家的高阶思维能力有没有提升。 结果怎么样,暂时不知道。但同学们在活动课上很投入,在自习课中同样也非常安静,效率有很大程度的提升,专注力进步不小。 7, 同学们和家长们的反馈怎么样? 答:到目前为止,同学们的反馈都很积极。大家一开始对长课期待不高,但是从第一天开始上后,发觉和他们想的不一样,内容有意思,活动很有趣。后来,大家学习的主动性不断提升。 有名同学说,很喜欢这样的上课模式,因为做事时不会被下课铃打断,也因为这几天的内容十分有趣,不想下课,体会到了与平时上课不同的感受。已经开始期待明天的课了。 家长们这两天看到老师发的内容,也不断点赞。大家关注成绩,也关心孩子们在学校学得是否快乐,现在看来,结果一定不会让家长们失望。 采写/制作:张娜 监制:邹滢君 岳海智